郵箱:473976490@qq.com
電話:0534-2490873
手機:13639481038
玉米灰斑病是我國北方玉米上新發生的一種危害性很大的病害。1991年該病首先在遼寧丹東、莊河等地突然大發生,現已成為東北三省玉米的重要病害。
一、癥狀
該病主要危害葉片,也浸染葉鞘和苞葉。發病初期生淡褐色病斑,漸擴展為灰褐色、灰色至黃褐色的長條斑,與葉脈平行延伸,長呈矩形,對光透視更為明顯。病斑中間灰色,邊緣有褐色線,病斑大小0.5~20毫米×0.5~2毫米。有時病斑連片,使葉片枯死。通常在葉片兩面產生灰色霉層,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,以葉背產生最多。病菌最先浸染下部引起發病,氣候條件適宜時可擴展到整株葉片,使之過早枯干。
二、病源該病由玉米尾孢菌浸染所引起。
三、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
病菌在病殘體上越冬,成為第二年的初浸染源4。當年病斑上產生的分生孢子可進行重復浸染,不斷擴展蔓延。分生孢子萌芽產生蚜管通過氣孔浸入,成株葉片上潛育期9天,12天出現長條斑,16~21天病斑上形成孢子,浸染幼株葉片時產孢避在成株上早。浸入后菌絲擴展受葉脈限制形成長而窄的平行病斑。多霧、多露有利于孢子的形成、萌發和浸染發病。一般7~8月多雨年份發生嚴重。玉米生長后期遇到高溫干旱不利于植株的生長發育,降低了植株抗病性,如有幾次降雨,也可導致嚴重發生。
四、防治
目前尚缺乏研究。選種抗病品種是最重要的防病措施。此外,收獲后及時清除田間病殘體,實行大面積深翻、輪作,加強田間管理,雨后及時排水、降低田間濕度是必不可少的預防性農業措施。發病初期噴灑百菌清、多菌靈等有一定的效果。
2.影響玉米出苗的原因
1、低溫或多雨:試驗證明,地溫低會降低種子的發芽率和發芽勢,雨水過多,會阻礙種子正常呼吸,并容易使種子遭受霉菌侵襲,引起爛種。
2、干旱:播種時土壤含水量低,不能滿足出苗的需要,造成芽干。
3、整地粗放或肥料使用不當:坷垃多,土地不平、墑情不勻或播種時深淺不一,都會影響種子的正常發芽,播種時施肥過多、不均勻(左下圖)、肥料未完全腐熟,或種子與肥料直接接觸,會燒壞幼芽。
4、套種過早:麥田套種過早,玉米與小麥共生期長,容易形成若苗
5、播種機問題:播種機手粗心大意,對播種機不熟練,造成漏播現象。
6、地下害蟲為害:主要以小地老虎為害最重,咬斷幼芽,造成缺苗斷壟。
7、藥害:藥劑拌種時,用藥過量或拌藥不均,可能產生藥害。
在出現田間出苗不好有缺苗斷壟現象時,建議:①春播播種不宜過早,應保證地表5厘米深的土壤溫度持續5天不低于10℃時在開始播種;②當田間密度保證在3000株/畝以上時,無需補種;③在田間成片缺苗的較大地塊中,補種一些早熟種,但最好催芽。
3.玉米為何會空稈
1、播種過深:延長出苗時間,出土后形成弱苗,后期爭水爭肥能力弱。
2、水肥不足:玉米的生長發育需要從土壤中吸收大量的肥、水、如果肥、水供應不足,植株生長矮小細弱,葉片發黃,果穗發育受阻,就有可能形成空稈。
3、密度過大:田內通風透光不良,植株光合作用不能順利進行,從而影響果穗形成所需要的營養物質供給,使果穗發育受阻形成空稈。
4、病蟲危害:有些病蟲如玉米螟、黑粉病等,也會造成空稈。因為病蟲的活動或阻礙養分運輸,或是大量的養分被病菌奪走,從而影響植株體內的正常生理活動。害蟲咬食花絲也會造成玉米雌穗結實差,甚至造成空棵。
5、除草劑或調節劑使用不當,也會造成玉米空稈現象。
6、不良的氣候條件:如玉米花期遇到高溫干旱或連續陰雨,都有可能造成花絲或花粉失活,形成空棵。
4.玉米禿尖缺粒的主要原因
1、土壤:沙性,鹽分較高,低洼易澇,耕作層過淺,蓄水保肥能力差,瘠薄的土壤,禿尖缺粒發生較重。
2、營養與肥水:施肥時氮磷鉀配合不當,不施或少施有機肥和微肥,尤其是土壤中磷肥、硼肥不足;或玉米生育中后期,水分供應不足,尤其是玉米開花灌漿期缺水脫肥,使玉米吐絲較晚,田間花粉減少,花粉、花絲壽命縮短,致使玉米禿尖缺粒。
3、氣候:玉米生育中期連續干旱,或玉米散粉時陰雨連綿,影響了正常的開花授粉;或授粉時天氣無風授粉不良,都可造成禿尖缺粒。
4、栽培管理:管理粗放,或種植密度過大,致使田間通風透光不良,光照不足,植株光合作用減弱,有機質合成減少,影響了玉米雌雄穗的發育,造成禿尖缺粒。
5、病蟲害發生程度:尤其是玉米蚜蟲在玉米抽雄時開始大量發生,致使玉米不能正常的開花授粉,造成禿尖缺粒。
5. 如何識別瘤黑粉病、絲黑穗病
區別 | 絲黑穗病 | 瘤黑粉病 |
傳播 | 厚垣孢子土傳病害 | 擔孢子氣傳病害 |
侵染 | 侵染芽鞘,系統發展 | 整個生長期 局部侵染 |
發病部位 | 主要在雌雄穗 | 各個器官的幼嫩組織 |
其它特點 | 果穗不產生黑瘤,孢子堆內殘存有絲狀的寄主維管束組織 | 病部產生黑瘤,瘤內無絲狀物 |
發生區域 | 冷涼地區 | 各地均可發生 |
6.玉米粗縮病的發生與預防
原因:玉米粗縮病是由灰飛虱傳播的具有毀滅性的病毒病害。
時期:玉米出苗后即可感病,6—7片葉時才出現癥狀。
癥狀:病株矮化,節間縮短,葉色濃綠,整株或頂部簇生,多數不能抽穗結實,發病晚的植株也可抽穗結實,但果穗少畸形。
發病條件:
1、雜草多、管理粗放的玉米田比管理精細、雜草少的發病重。
2、玉米苗期至7葉期為玉米粗縮病感病的敏感葉齡期,10葉期后為安全葉齡期。
3、秋冬季氣溫偏高、春季干旱的氣候;越冬寄主毒源多、灰飛虱越冬死亡率低、蟲量大;利于粗縮病的發生。
防治方法:
1、及時鏟除田間、地頭雜草,破壞灰飛虱適宜棲息場所。
2、玉米出苗后,選用10%吡蟲啉可濕性粉劑或3%啶蟲脒乳油1000倍液噴霧防治。
3、在玉米粗縮病發病初期,及時噴灑20%病毒A500倍液或1.5%植病靈乳劑1000倍液,隔7天噴1次,連噴2次;在噴藥的同時可加適量0.3%的磷酸二氫鉀。
4、加強水肥管理,提高玉米抗病力。
7.如何識別與預防玉米矮花葉病毒病
一、玉米矮花葉病毒病癥狀
染病初期,葉片上形成橢圓形褪綠小點,斷續排列成條點花葉狀。葉脈保持綠色,葉肉失綠變黃。與一般生理性花葉不同之處是葉片褪色背景上有暗綠色、長短和大小不等的“綠島”。
染病后期病葉葉尖的葉緣變紅紫而干枯。
發病早的植株明顯矮化。
感病的玉米果穗變小,結實率下降。
二、矮花葉病毒病的傳播途徑
三、發病規律和流行條件
玉米生長期都可感染發病,5葉期前最易感染;與小麥鄰作、間作地發病重;與草灘、水渠、道路相鄰的地發病重;地邊病重,地中心發病輕;淺山、溝底灘地、避風向陽地發病重;
沙地、瘠薄地,管理粗放、雜草多的地發病重;晚播的發病重;適期早播使植株感病避開蚜蟲遷飛傳毒高峰期的發病輕;覆蓋地膜的病輕,露地的病重;夏播地比春播地重。
四、預防技術
1.農業防治
(1)玉米播種前清除路邊、田邊的雀麥、牛鞭草等病毒寄主,防治麥田及路邊雜草中的蚜蟲,減少毒源;
(2)適時早播:春玉米可采用覆膜早播,使苗期避開蚜蟲的傳毒高峰期。在夏玉米矮花葉病常發區,要適時進行早播。
(3)保健栽培:早追肥、早澆水、早中耕、早治蟲,培育壯苗,提高苗期抗病性。
(4)加強肥、水管理,及時中耕除草,促進玉米健壯生長,增強抗病力。玉米感病后,立即澆水追肥則可收到良好效果。
2.及時發現,盡早拔除
(1)結合間、定苗及時拔除病株,消除田間病源,選留健壯苗。
(2)在拔節期應逐塊檢查,徹底拔除早期感病植株,減少田間毒源,這是防治該病的關鍵措施之一。
3.藥劑防治
(1)在玉米播種出苗后,可在傳毒蚜蟲遷入玉米田的始期和盛期及時采取藥劑防治。
(2)藥劑可選用50%抗蚜威可濕性粉劑3000倍液、10%吡蟲琳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。
- 2016-04-01玉米種植常見問題
- 2016-04-01多吃蔬菜有哪些好處呢?
- 2016-04-01大白菜的種植方法
- 2016-04-01綠色蔬菜對人體的益處